转发:各种细节图带你感受新夏朗
北京车友:qiyi1982对落叶银夏朗的使用感受。
之前发了一个半试车半感想的帖子,很多车友觉得图少不过瘾,昨日北京风雪天气,我也没闲着,跑了一趟潭柘寺感受一下夏朗雪地山路的操控特性,另拍了一些夏朗的细节图片和大家交流。

很多车友不知道落叶银的具体颜色,其实我也说不太准,毕竟是一个变色龙的花色,这张照片中车左侧就偏银色,中间机器盖偏金黄。有的地方还有一些青蓝色。
夏朗后部,落叶银色,地上也有落叶,搭配了。

右后方,在这种结实的土路上,夏朗的操控还是没问题的。

加油盖在车辆解锁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动打开的,里面有满载和轻载时的胎压,后胎比迈腾旅行版的3.0胎压还高,真牛。
油箱盖,加油的时候没有地方放,一般都是放在关节上面。
小光圈照出的落叶银。
车辆侧面,我182的身高,座椅调节合适后,也只能勉强坐到B柱,家里人都说这车好长。这张也可以看出夏朗的重心在中间,隔热玻璃隐私性也还成。
认证的钥匙,日本带回来的平安钥匙扣,顺便说一句,在日本都是KCAR盛行,北斗星大小的KCAR,里面竟然塞进去了7座,第三排真是坑爹了,没有腿的残疾人坐着才能舒服,不过小日本的平均身高的确矮,也没有胖子,我去年去的,182,190斤的身材,在那算是巨人,都能看到小日本的头顶了。

硕大的中央储物格,可以放进去一个整的纸巾,平时放零钱也方便。

头顶遮阳板的玻璃是推拉式的,推拉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上面的化妆灯会自动打开,色温也有了变化。

头顶的眼镜盒,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的标准墨镜竟然放不下,只能放很小的近视眼镜,那我要这个眼镜盒干什么用啊?
前排头枕也是坑爹设计,后脑勺上方和肩膀处支撑的很好,偏偏就中间脖子部位没有任何支撑,长时间就有些难受了,特地去SAM店买了一个最大号的硅胶头枕,勉强可以托住脖子,80多块啊。希望新款四项调节的头枕没有这个问题。

平均油耗1,是昨天一天,车上4人开暖风爬潭柘寺然后去门头沟吃驴火一圈路程跑出来的。
平均油耗2,从提车到今天512KM得到的油耗,路况大多数都算不错,下面有平均速度作为参考。
平均时速1,,33KM,不算慢了。
平均时速2,21KM,其实我觉得平均时速搭配平均油耗也只能算是参考,毕竟同样的平均时速下,一个是慢加油慢刹车,一个是急加油急刹车,最少也得差出2个油去吧。
正驾驶的空间,我喜欢座椅调的很高,得到一个SUV的视野,同时大腿可以舒服的被承托住,这个织物座椅真的很舒服,冬天也不冷,透气性也好,如果不是怕脏,我还真不想加一个坐垫了。大家可以看到,前排座椅的长度也是超长的。
X宝买的7座脚垫,驾驶员的地方有金属防滑板,很好的设计,可惜在昨天风雪天气,这个脚垫的后部有点儿低,脚上的雪水如果太多,会流到地摊上,要勤擦一下。

挺深的手套箱,里面有一个橡胶的止震垫,很好的设计。

从第一排看后面,通透的全景天窗可以辐射到第二排头顶。
雨刷器控制杆,前雨刷在第一档的时候,上面的小旋钮可以控制频率,平且夏朗也可以自动控制雨刷的节奏,昨天一天,我都用的自动模式,夏朗还是很智能的。杆头部位的TRIP按钮我终于知道怎么进入电脑设置模式了,要常按2秒钟。
空调调节旋钮,除了出色的阻尼质感外,到头后还有清脆的限位提醒,细节很好,看各部位曲线的接缝也是进口的品质。
中央的双闪按钮个头够大。
档位后面的水杯架、点烟器和电子手刹,在中央扶手调节的比较高时,电子手刹的位置有些低了,不太好够。
大家看这个细节,点烟器前面是放置硬币的小槽,这个小槽竟然还有一个橡胶垫,上部有一个凸起是方便拿出垫片的,有效避免了行驶中的杂音。
可以前后上下调节的中央扶手,真皮的,什么高度都可以舒服的搭上。
手套箱里附有空调出风口,还有一层细腻的植绒包裹,所以我还是不建议夏天冷饮放在里面降温,一旦冷凝水弄到植绒上,还是不太好打理的。
副驾驶门板上可以轻松放置3瓶标准500ML的饮料。

整个中控台充满了黑银色,附有质感。

第二排中间座椅看前排,是光照度最好,视野最好的位置,高速上感觉有点恐怖,看的太清楚了吧也?

第三排的脚垫,基本上可以贴合相关轨道,估计是实车开模制作的。
SAM店买的竹炭包,打开内包装后外观就是一个纸巾盒,建议放在正副驾驶的座位下,正好不干涉。
第二排的脚垫,贴合度一般,会影响一点儿中排座椅前后调节的范围。
第二排小桌板下面还有一个挂东西的钩子,桌面的承托能力还不错,笔记本轻松放上去。
下雨那天我把伞放到了中门上的杯架处,以为找到了一个好地方,谁知道稍微有一点儿颠簸,雨伞就发出碰撞的声音,烦人死了,看来这个地方不适合放置硬物。
中排的杯架,除非中间不坐人,否则这个杯架的位置还是有些尴尬。
第三排收起后遮物帘的效果,一个大平面,希望盗贼不会浮想联翩。

第三排D柱上的三点式安全带,好东西,需要大力推广。


第二排的头顶,只要北京不老下大冰雹,我还是很推荐全景天窗的,不过有一个问题,就是要多注意一些天窗密封处的保养,时不时清洁一下并涂抹凡士林保持橡胶弹性。
很多车友反映的推拉门颠簸路段异响,我怀疑和这家伙有关,你看没怎么跑,就已经有磕碰的痕迹。
推拉门的关节处不能踩人,手柄控制着下面那个拉线,看来拉线要时不时的润滑一下才能保证推拉把手的顺畅。
M型后尾灯,晚上还算漂亮,20TSI是动力的象征。
邻居问我,SHARAN是什么意思,我说额~~~就是夏朗的意思,赶紧着车闪人,尴尬。
后尾门有一个好处,下雨的时候拿东西可以避雨,上面的三角牌4S还没送我。
5座状态带遮阳帘的样子,后备箱从上一辆车拿下的东西比较杂,回头弄个储物箱放进去。
7座状态下遮物帘所使用的安装轴盖板,大家一定要小心,别弄丢了,我建议的是7座时,把这个小东西拆下后方到侧面工具箱里,安全。

后备箱行李网的挂钩,有朋友已经用上了,我倒是对这个不感冒,不过对于跑山比较多的车友,的确有用,大家总不希望在弯道中后备箱里的各种东西来回乱飞吧。

发动机舱中的玻璃水加注口,在钥匙打开电门后自检时,我还看到了玻璃水自检灯,估计可以自动检测玻璃水容量,有提醒功能省的烧电机。

后备箱工具箱盖背面的标示,可以看到这两夏朗是8月份从天津港进来的。上面有两个塑料的卡子,貌似是卡什么卡片类东西的,请问车友你们的盖上都有东西吗?是什么呢?

第三排左侧两个杯架,一个小储物格,不知道为什么要弄俩杯架,右侧就没有,是为了让乘客间多交流?

右侧是一个很长很深的储物格,我推测是为了放书的,我在开车途中可不敢看书,得晕死。

驾驶员调节,靠背和腰靠是电动的,其他为手动,真是怪异的设计,前面可以看到宾爵脚垫有原装固定孔位,很准确,但是背面的卡子用几次就会因为太脆而折断,还好不影响。

这个铰链上的橡胶盖我研究了一下,的确就是这么放置的,为的是保护关门后铰链上的润滑脂不进尘土,开门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如果跟着门走,那铰链上的润滑脂也会被刮掉。
自动大灯,仪表台亮度调节和标配特有的大灯调节高低,大灯调节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以前的东方之子有,没觉得什么,到了世嘉突然没有了,有一次夜上坝上,车上坐了4个人和行李,车灯就看天了,也没法调节,前面车友说我晃了他一路。
应该是雨量感应器和光感什么的吧
大家看电镀条下面竖着的部分有掉漆,就是上个帖子我说的被无良车主卷起的铁条打的,还好没伤到大灯。

发动机舱还算整洁,主要是4S店出厂时没少上表板蜡,我稍微一擦就黑白分明,舒服。

防冻液壶放置在了前减震顶吧的位置。
发动机支架,内部是橡胶件,缓解四缸发动机的震动。橙色的东西是机油尺
有绿点的是机滤,拆装还是很方便的。

TSI 20T发动机,反置进气有助于降低进气温度,但是大众的横置发动机底盘都有一个通病,从速腾 GOLF到GTI,R到迈腾和夏朗,发动机都在前减震的前部,本来您就是前驱车,前悬还弄的这么长,硕大的发动机还这么靠前,打个比方,就好比您骑个自行车,前面车筐非要放4个盒饭和2大瓶可乐一样,重心能稳定了才怪,看看操控著称的BMW系列,纵置发动机不说了,发动机主体都在前悬的中间或者靠后的地方,过弯能不稳定吗?

前置进气下面有涡轮进气的大管路,很粗壮。
因为是反置进气,后面是排气管,所以防火墙也做了很好的隔热处理,否则我的脚就要熟了。这张图右侧可以依稀看到电瓶放到了左前减震附近,这个设计还好,75A的电瓶,肯定很沉,放到前面就更难受了,不过这么大的电瓶带来的好处就是夏朗拥有灭车后继续使用冷暖空调的能力。
液压机器盖和隔热棉,大家看液压机器盖下面的安装点,就是个铁皮,打开机器盖的时候都能看到铁皮跟着变形,一定要轻开轻放啊,否则哪天变形了都不知道。
双层安全机器盖锁扣,我同事以前开夏利去北戴河,开着开着机器盖就飞起来了,当时的情况一定很惊悚。

机器盖缝隙高低调节旋钮,貌似转出了好几圈,没什么余量了。

发动机前部中文标注的空调信息和发动机相关警示信息。

车头前部的拖车钩盖板和前车雷达,前车雷达我用了很多次了,虽然夏朗车头较短和世嘉差不多,但是毕竟车大心里没底时还是靠雷达吧,仔细听,前车雷达的报警声和后部的还是有区别的。
这张图片体现出了安装挡泥板的重要性,几十公里雪地山路下来,这点儿泥一点儿没糟践,全甩上了。
前面也是,时间长了会不会腐蚀了啊,好怕,不过装了挡泥板也别大意,尤其下雪天,挡泥板和轮胎间会积存大量的雪块,真的是大坨大坨的,要及时清理。
太冷了,回到车里,拍了一下低配碳纤维风格装饰调的质感,我喜欢这个颜色搭配。
RCD510也很有质感,不过6CD换盘的时候速度和杂音都有些不太好。
空调面板,看到下面那个REST了吗?那个就是在灭车后提供冷暖空调的按键。

方向盘,真皮,中间气囊也很有质感,但是经过这次雪地山路行车,我发现换多功能方向盘加换挡拨片是很有必要的,急弯时你不可能老是一只手放到档把上去换挡,影响流畅的操控。

黑灯状态下的镀铬仪表盘,上面的透明盖非常的脆弱,车友们千万不要用干布或者手去擦土啊,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教训,一下就有划痕了,TMD。

小区里照的前部

自己花120元买的四门防擦条,金属材质,RLINE标志,纯晾骚用的。
前门的
和前面的IX35比,高度差不多,底盘更低,所以车内空间更大。
尾部,这个小雨刷还是很有用的,下雨时这种MPV后部很容易甩上雨水,擦一下可以观察后部情况。
侧面的线条,天要黑了

最后一张,一下午的拍摄,都要感冒了,这么多图,这下大家满足了吧!有上面问题大家可以提出,共同交流啊!下面我要写一下雪天夏朗行车的一些感受了。
下面说一下我以前开过的几辆车雪地的感受,最灵活的就是两厢夏利了,800KG的车重,两厢造型,前后独立悬挂,简直就是完美的雪地车辆,我07年元旦去通州帮亲戚拍摄婚礼,赶上了大雪,回来的路上和同事俩人一路漂移过弯非常的爽,当然我是拉手刹过了,不可能前驱车动力漂移的,夏利基本上可以做到在路口一直漂移反打方向滑行10多米过弯,尾部没有明显的不稳定和晃动。正是因为夏利没有助力转向,没有复杂的内饰才成就了雪地驾驶的乐趣。
第二辆车是奇瑞的东方之子,不得不说,东方之子在设计之初就过多考虑了舒适性,680L的后尾箱硕大无比,我在08年第一场雪后试了几次急刹车,没什么特别感觉,一拉手刹漂移,我去,后尾巴直接要有朝前的趋势,赶紧反打轮加给油才拽回来,重心太靠后了,而且漂移过程中左右会晃,减震压缩太大。注定了东方之子不是一部操控车。
第三辆是世嘉三厢,有了东方之子的经验,我就知道世嘉三厢也不会比东方之子好到哪去,我2010年9月买的车,到12月中间3个月倒是体会到了世嘉硬朗的减震和低重心的操控感,非常的随心。这次2010年冬天第一场雪,我没有选择拉手刹过弯去感受操控,而是在雪地里试起了高速过弯和急打方向加速过弯,感受一下前驱车转向不足推头的极限,从卢沟桥回媳妇家云岗,一路急加速除了打滑以外,车辆都保持了很稳定的操控感,后尾部没有左右的飘忽,一切尽在掌握。在云岗那边的一个环岛,我大概40多的速度绕环岛,地上都是积雪,突然感觉推头了,车辆不受控制的向外打滑,但是车内还是十分稳定,我回了一点儿方向继续给油,车头经过短暂调整立刻回到了前轮所指方向,后尾部没有丝毫的漂移失控迹象,让我对世嘉三厢真是刮目相看。
最后轮到了夏朗,周五就听说北京要下大雪,本来计划着带着媳妇一家子走G108到十渡看一路最后的红叶的,估计计划泡汤了,周日早晨起来看到了外面虽然有雪,但是地面因为地表温度高还都是雨水,于是起床走人杀到云岗,接上丈母娘老丈人,准备走潭柘寺谭王路到G109王平镇回门头沟,在石景山吃驴肉火烧。一路从云岗走的大灰场路开始爬山,山上白雪皑皑,地上有很多的积水从山上流下来,我控制着速度,基本上在50-70之间,马牌轮胎操控稳定,没有打滑情况,倒是D档下动力有些跟不上,爬山时3档2000转还凑合,但是稍微再给一点儿油就自动升到了4档1500转,这时就完全没有动力,托档严重,我不得不用手动模式保持在3档2000转左右爬山,这时车辆就轻快了,但是也暴露了一个问题,我座椅调的很高,档把推到右侧手动模式后,我不得不将右手离开方向盘很远去摸着本来就不高的档把进行换挡动作,这时我想如果方向盘拥有了换挡拨片该是一件多么舒心的事情,你就可以双手紧握手感出色的方向盘用手动模式全神贯注的驾驶了。
一路很快过了戒台寺,G108上车比较少,能看到有道路部门的工程车在穿梭,一辆东南菱帅冲出了路面,估计是昨天晚上冲出去的,因为今天上午的路况虽然有水,但是想打滑还是很困难的,我一直保持在50-60的速度一路欣赏雪景,到达潭柘寺景区爬山时还看到了一处厂房坍塌,潭柘寺119消防中队的武警战士正在查看,辛苦他们了。到达潭柘寺停车场,一路都是乌黑的路面,只有积水没有积雪,我心说这路况对夏朗来说也太没挑战了,突然前方到了一处检查站,检查站的职工看到我赶紧走了出来,和我说前方大雪封山,不能过去了,我说我要去王平,他说建议你们走门头沟县城,上面全是积雪,你来的路上没有积雪是因为连夜都用铲车铲走了,我一看上面的路,果然都是大概1分米厚的积雪,心说算了,一家子人加上新车,还是忍了吧,于是告别看门人调头下山,压到积雪调头时可以明显感觉前轮在打滑,下山后来到了石门营环岛,从门头沟一路到了石景山,吃完驴火走阜石路回家,在阜石路上我90的速度跑着,有一辆慢车在中间车道,左侧也是慢车,我从右侧超车,右侧的公交车道上积雪没有清理,夏朗以90的速度快速压上了坑洼的积雪后,明显感觉到了前轮在打滑,左右晃悠,我擦,我又补了一脚油,让前轮牵引力更大,终于平安回到了没有雪的车道。
经过一天的驾驶,我总结了一下:夏朗虽然有迈腾的底盘,但是还是传统的MPV,重心高轴距长,侧倾肯定也大一些,加上中国版的轮胎是215 60-16的厚胎,形变大,胎也不够宽,所以冬季进山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好速度,MPV后尾部要是失控了可不如传统轿车那么好救,最好的驾驶方法就是双行线时尽量利用道路,把急弯变成相对平缓的走线,减少打方向的速度,平缓顺滑的通过弯道,减少轮胎的压力,另外就是前驱车,一定要在弯道,尤其是下坡弯之前的直线阶段把车速将下来,然后给油平稳的过弯,一旦速度过快进弯,你发现后又想通过收油甚至刹车来弥补的话,前驱车的前轮压力就会明显加大,后轮也会失去抓地力横向摆动,最好的方式就是弯前收油,刹车,给油打方向过弯,保持前轮的牵引力。夏朗目前跑了500多KM,感受还不是很深,以后我会逐步更新驾驶感受与大家分享。
2012年11月19日 11:35
文章都不错